胡塞尔现象学4 - 走进现象学-反思 - 王恒
正文
现象学描述
现象学描述和心理学描述有什么不同?
- 心理学描述将对象的存在当作当然的前提,而对于哲学来讲其对象的存在都不具有当然性。这些对象的存在都需要被质疑,它都需要被考察。从存在论的方式来思考,也就是从哲学的方式来思考。
- “第一眼看到”和“第二眼看到”:它们都只是一个片面的考察方向
- “知道”、“认定”事物整体的存在:未经反思的观点
这是经验的积累所认知的模式 - 现象学强调回到感觉的开端,这种开端和生物学、医学的开端不一样
现象学是从反思的意义上去进行这种考察的
什么是反思?
- 反思是难以做到的
- 大多数人都没有反思的目光
- 大多数人的注意力都被自己的欲望和目的所封死了,没有能够顾及他人的理性
- 我们平常的意识行为所关注的是各种想的、回忆的、看到的东西,这些相关项不在我们的内部。
- 反思的意思是,我们平常的意识所指向的都是外部的事物,而反思将这种指向变为意识本身。
两种反思
- 第一种反思将自身当作人格的对象,这是后思;
- 第二种反思是第一性的,它朝向意识行为本身,探究意识行为如何将对象构造为客观事物。
眼睛的例子:
- 眼睛所看到的有很多东西,但我们只看到眼睛之外的东西,它构成的结果却是我们的意识内容。我们的意识内容总是关于外部的事物,这是自然的意识;
- 当我们从这种目光回退一步时,我们将目光从目光所及的事物转向这种目光本身,思考为什么我们会“看到”一个事物。这样的分析将日常现象的复杂性暴露给我们。
- 当我们看一个立方体时,我们只看到目光投向的三个面,我没有看到它后面的三个面,但我却能够将它把握为一个具有六个面的立方体。
- 从我们看到一个桌子、把它理解为一个立方体,再到铺上桌布、去使用它,我们对于它的理解不断加深,在这种过程中存在着复杂的构造行为。日常生活就是这样,在最简单的概念中都隐藏着丰富的意向性过程。
- 当我们在思考我们怎么将“桌子”看成桌子时,我们就是在意向意向行为,而意向行为的对象,即意向对象就是桌子。意向行为是复杂的。以前的经验会带给我以一个“桌子”是被认定为一个桌子的依据,而这样的经验之中也包含着观测者的视觉行为和其中所包含的意识行为。
反思与自我:
- 当反思进行时,我朝向我自己,而这种反思行为又能够被当作对象来进行反思
- 在现象学中,对于意识行为的反思是对象和自我得以成立的前提和基础
- 我们所指的自我(ego、me、I)在自然态度中,往往被人们作为一个客观对象来看待,它总是一个被指称的东西,它已经成为了一个对象;而在现象学态度时,我们从不同的方面来考察自我(人格、I、self等),它们同样可以成为对象,因此(意向)行为本身就很关键了。
现象学的“还原”
- 现象学反思从我们平常意识行为的对象朝向转向对于意识行为本身的朝向,它是一种奠基性的对象,而不是自我。自我往往是被构建的对象,并不是基础性的。
- “还原”就是说,获得最原始的奠基性的对象,从而看到日常对象是如何被构建出来的。它类似数学和笛卡尔式的观念,从某些公理来明见其本身,再由此出发构建出整个世界。
- 笛卡尔的“怀疑一切”也是在还原。还原的方式在这个意义代表了哲学在近代以来的具有数学倾向的这样一种路径。
参考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PE411h7m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