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课程2:什么是意向性?
正文
什么是意向性?
- 现象学的核心学说认为,我们所实行的每一个意识行为,我们拥有的每一个经验,都是意向性的:它本质上是“关于某物或别的事物的认识”。我们所有的意识都指向对象。
我们的判断不可能指向一个空,我们的每一个命题都指向一个对象。
意向性理论回应了唯我论的困境。
自我中心的困境?
笛卡尔
“普遍怀疑”:笛卡尔通过怀疑找到一个他认为不可动摇的“我思”主体,再去从这样一个阿基米德点出发去还原这个世界的一切存在。但他却又引入了上帝的观念,破坏了这样一种怀疑的彻底性。
上帝的问题:在尼采的“上帝已死”之后,我如何由自我去过渡到他人?霍布斯和洛克的传统:外在实体(物质)——心灵——观念。心灵——观念——物质。
我们所能得到的只有观念,洛克认为,观念要么从外部而来,要么从心灵而来。
心灵只能通过观念来认识物质实体。物质实体并不是脱离心灵的东西,因为它要进入心灵。
悖论:心灵如何越过自身去判断一个绝对不依赖于自身的东西?
这样一条进路最终通往休谟的彻底怀疑论。贝克莱的“存在即被感知” = 凡是不能被感知的,就不存在。
无法被感知的论断只能停留在信念的层面。第欧根尼的一个例子:为什么这些讨论并不是一些玄想或幻想?
芝诺悖论
悖论:符合逻辑却又自身矛盾的论断。
第欧根尼跟弟子说,“我在这里转一圈,难道没有证明运动存在吗?”
只有理性能反驳理性。亚里士多德:哲学起源于惊异。
惊异起源于我们对日常生活的发现。
在知识面前,狂妄是最大的敌人。科学问题:
科学之所以取得这么大进步,都是建立在哲学对于这些基本问题的思考之上的。
心灵的公开性:
现象学意指对各种现象以及事物的各种显现方式给出说明即逻各斯的活动。
现象学不是要问心灵如何跃出自身而与外界和他者进行互动,而是指出,我们思考这样的问题的方式错了。认识论并不是主体和客体的问题,而是有关这种主体和世界之间的互动的问题。
我们应当从现象出发去讨论世界的显现。 ^a7011a传统:自我(心灵)——他者(他人、物质实体) ^9398cd
- 预设1:自我的存在
- 预设2:自我的存在不依赖于他者
现象学:“自我”离开了“他者”是否能够存在?首先应当回到“自我”的存在问题上来。如果自我不能和他者分割开来,那么我们不能问[[#^a7011a|这样]]一个问题。
我们对意识的设想究竟是如剥核桃一样,还是如剥洋葱一样?
自我是否能够和他者区分开来?如果自我只能在共在的背景下存在,那么[[#^9398cd|传统]]的观点就错了。现象学承认现象即显现的事物的真理和实在性。事物显现的方式是事物存在的一部分;事物如其存在那般显现,而且它们也如其显现那般存在。
这句话改变了存在的内涵:反本质主义。存在 = 显现。比如无以缺失的方式来显现,由此我们才能去讨论其存在。
我们将显现中的所有都照单全收,不去讨论它是否是虚假的。即便是这样一种质疑也只是在现象的层面去谈论的。即,面向事情本身。面向显现本身、分析显现的结构。黑格尔: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是存在的。
黑格尔改变了存在的内涵,只有合理的才是存在的。
历史的目的论。
存在的:不一定是在当下的。
不合理的东西虽然是当下的,但它随即便会消亡。它对于黑格尔而言并不是如必然的方式而存在的。错误和错觉:为何连错误的显现都要被接受?
- 错误、遮蔽和伪装是某种公开的东西,它们都是现象,它们就其本身是实在的,它们都是存在的诸多可能性。错误看起来是某种偶然的东西,但就其和实在的东西作为可能性的联系来说,又是必然的。
- 就显现必定有接收者来说,显现是客观的,错误并不是在显现中发生的,而是在主体意向显现时的判断中发生的。错误的并不是现象,而是我们的判断。
- 错误可能是从我们出于自然的混杂的态度来对待现象这一点而产生的。不同的意向性,期待、想象、判断。
延申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与世界的存在相联系,没有此在就没有世界,没有世界就没有此在。
心灵是否是封闭的?
答:没有必要去讨论,因为封闭的永远不可能是心灵。意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