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思想概述
语言是世界的图式。
语言能够反映世界,是因为语言和世界之间形成了一种对应关系。这种对应是在逻辑关系上的对应,而不是在经验上的直接(感性)对应。在语言和世界之间肯定有一种共有的东西,使得它们之间可以互相反应,而它在维特根斯坦那里叫做逻辑形式。
语言和世界是同构的。
语言由命题所构成,整个由命题所构成的语言就是这个世界的图像,好像一把尺子一样扣住了实在。这样一种关系能够成立,它一定要满足两个条件:1. 语言的每一个要素,或组成部分,一定对应了世界的要素;每一个世界的要素,一定在语言中有着对应物。这样一种关系就是语言与世界之间的图式关系。2. 这样一种在要素之间形成的结构性关系,一定对应于世界中的事物(事态)的关系(具有同构性)。这样一种对应就是图式形式(逻辑形式)。图式形式显示出(而不是说出)了事态的关系。我们绝不能再对于这种显示加以讨论,否则就是引入了一个新的图式来进行谈论,而这就导向了无穷倒退。
世界的逻辑构造:
世界就是所发生的一切(事情)。(1)
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不是事物的总和。(1.1)
- 事实和事物到底有什么不同?
- 维特根斯坦接受了罗素的摹状词理论:
- 在日常眼光中的事物是可以被分解的。
- 如果认为语言是世界的图像,或者语言和世界具有逻辑同构的关系的话,那么我们从名称可以被化解为摹状词这一点就能够得出它的本体论含义即事物可以被化解为事实。
- 我们在指称名词时还没有说出它是什么,直到将其化为关于其属性的描述时,我们才有了对于事实的陈述。摹状词就是将实体或本体论意义上的物化解为关于属性的描述。事实就是关于属性的一个判断或者描述。只有在将这种描述说出时我们才能对于这个对象加以把握。
- 所以所谓的“物”就是由事实构成的物,它在逻辑上比物要更进一步。在这个意义上来说,“物”,即名称,是一个虚构的产物。一组摹状词就是关于事实的一种描述。
- 维特根斯坦接受了罗素的摹状词理论:
- 实际上语言塑造了我们的世界观。当我们说一个名称或物时,我们常常就是把这个物(对象)当作世界的一个基本的事物。但当我们仔细研究一个对象时,我们所看到的全部都是关于一个对象的基本属性,而非这个对象本身。是描述构成了我们所看到的所有的物,离开描述我们对于物将无从把握。
- 事实和事物到底有什么不同?
什么是事实?
罗素认为事实是可以还原为原子事实的真值函项。
维特根斯坦认为事实就是事态的存在。原子事实是由对象的排列或组合构成的。对象是简单的。(2.02)
事实可以被进一步化解为事态。
在语言上,事实是事态的真值函项,即命题是基本命题的真值函项。事实是由事态所构成的,所以事实是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事态的。我们所说的事实绝大部分都是复合的,都是可以进一步分解的。
(评:比如:
我说苏格拉底是有死的,这就在逻辑上等同于(设 $x$ 的域为“苏格拉底”,“有死”为 $f$ )
。
但“苏格拉底”是什么?我如果考察它的一些性质,我会发现,苏格拉底是一位古希腊哲学家,他是柏拉图的老师。那么倘若将“是古希腊哲学家”设为 $g$ ,将“是柏拉图的老师”设为 $h$ ,将 $x$ 的域设为“人”,我们可以将命题 $\eqref{1}$ 进一步扩充为
。通过这种方式,命题 $\eqref{1}$ 的含义被扩充为了 $\eqref{2}$ 中的更详细的形式。我们一开始不知道“苏格拉底”是谁,但通过这种方式,我们用更为一般的“人”的概念来对命题中的自变量加以定义,使得“苏格拉底”被分解为了更加能够被认识的形式。
但这种分解只是在途中的形式,它还没有到达它的终结。通过对于“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老师”等概念进行分解,我们就能扩展到它的更多性质。在这种分解(分析)的过程中,一个命题通过其更一般(原子)的方式被分解为更加基本的命题。而将这种环节推演到终极,我们就得到了一些基本命题。但它们特殊的地方在于,它们无法被再分解,因此是无法被根本把握的。它们可能指称一些事物,但我们永远也无法将它们说出。虽然如此,但逻辑的基本结构就确保了它们的存在。
)
事态是指单独的、独立的一种存在状态。说出一句事实,它总是一个复合的事实。一个事实总是可以分解成不同的事态,而最终将其分为不同的独立的且不可分解的存在状态,这样一种基本的事实被称为事态。
事实是事态的存在。
- 事态是对象的,它是不能再分解的。它是由一个名称和另外一种关系所构成的,因此它是由对象的组合所构成的。而这里的对象是简单的。(2.02)
一个事实就是事物的状态,乃是一些对象(事物)之组合。(2.01)
对象是简单的。(2.02)
- 对象是不可再分的。它在罗素那里被称为逻辑原子。
不可再分
- 在经验中,物体总不是不可再分的,而这种不可再分的对象被叫做简单对象(简称为对象)。我们总在说简单对象,却举不出一个实例来。简单对象不是经验观察到的,而是逻辑推论的结果。
- 2.021:客体或对象是构成世界的实体,这就是它们不能是复合的原因。(评:为什么一定需要这样的实体的存在,既然它们是不可认识的?)
- 2.0211:如果世界上没有实体,那么一个命题是否有意义将取决于另一个命题是否为真。
- 假如世界不是由这样一些对象所构成的,那么我们关于这个世界的命题的真将不取决于对它的对应,就是在一个命题的内部去决定它的真值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将不能描述任何关于世界的图式。
- 2.0212:如果这样,要勾画出一幅世界的图像(真的或假的)就是不可能的。
- 反过来说,假如认为我们的语言是关于世界的一种描述,是关于它的一种图式,那么它的前提条件就是这个世界一定有一些不可再分的对象构成了我们的语言和它对应的一个基础。如果我们取消掉这样的对象,那么我们关于这个世界的命题就不能由对象的对应来决定它的真假。如此一来,我们的语言就不可能描述世界,就不可能构成世界的图式。
- (评:这就说明,我们的语言在涉及对象时总有一个不可再分的对象,这样的对象是我们运用语言的起点。就比如说,当我们论及“苏格拉底”时,我们总是假定,我们在说的是“那个苏格拉底“,而不是在说所有名为”苏格拉底“的人,因此讨论才得以进行下去,而不是迷失在无限细分的对于”苏格拉底“的定义之中。当然,这种情况并不是绝对的。就比如当我们论及”马克思“时,我们可能会问:”你所指的‘马克思’是哪一个马克思?是‘马克思其人’,还是‘马克思主义’;是‘青年马克思’,还是‘老年马克思’?“这就是我们需要黑话,却不能过于拘泥于黑话的定义之中的原因。有的人可能会拿有时因为定义不清所展开的哲学讨论完全错位,即双方都在自说自话的现象来否定黑话本身,但如果不以此来确定一定的讨论前提,那么就根本无法展开有效的讨论了。这无论是在细分的领域还是在粗略的领域上都是一样的,即:我们总是在一定的妥协下展开讨论的,只要我们的对象不至于引起讨论的混淆,那么就不必再往下追究对象本身究竟是什么了。)
- 反过来说,假如认为我们的语言是关于世界的一种描述,是关于它的一种图式,那么它的前提条件就是这个世界一定有一些不可再分的对象构成了我们的语言和它对应的一个基础。如果我们取消掉这样的对象,那么我们关于这个世界的命题就不能由对象的对应来决定它的真假。如此一来,我们的语言就不可能描述世界,就不可能构成世界的图式。
事实是事态的存在。(2)
下列诸命题呈现一一对应的关系:
S | V | O |
---|---|---|
语言 | 是 | 命题的总和 |
命题 | 是 | 基本命题的逻辑函项 |
事态 | 是 | 对象的组合 |
基本命题 | 是 | 简单名称的排列 |
这揭示出,世界的逻辑构造和语言的逻辑构造具有一致性,在结构上是一致的。
基本命题在罗素那里被叫做原子命题。
逻辑函项的意思是,命题的真假,在逻辑上可以被分析为组成它的一些基本命题的真假。
- 反过来说,组成命题的一些基本命题的真假决定了它的真假。